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也是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的阶段。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立秋处于中伏期间,尚未出暑,期间天气仍然炎热,俗话说“热在三伏,秋后一伏”,立秋过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真正的凉爽天气一般还要等到白露节气之后。
中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立秋过后,起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1、润燥养阴慎进补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以“润燥、补肺、养阴、多酸”为原则。入秋后宜食生地粥、莲子百合汤、雪梨银耳汤等以滋阴润燥、健脾祛湿,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
2、心境宁静忌忧郁
秋季情志养生也要以“收”为主,要保持心境宁静。要做到清心寡欲,心境淡泊,怀抱一颗平常心,利于神志安宁,收神敛气。多增加阳光照射,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可以调动人的情绪,增强兴奋性,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勤于运动,多参加一些室外活动如打太极、八段锦等养生操放松心情。培养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等陶怡情趣,可以有效地转移注意力。
3、早睡早起防受凉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因此保养阳气是关键。在起居上应做到“早睡早起”,因为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比较合适。早起还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也有一定意义。秋季早晚温差较大,切忌贪凉。室内温湿度适宜,室温22℃~28℃之间,湿度50%~60%左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4、适度运动勿过度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凉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秋天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时期,故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锻炼时身体发热,微微汗出,锻炼后以感到舒适为标准,可以选择太极拳、瑜伽,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养生操。每次训练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若出汗较多,可适量弥补些盐水,以少量、屡次、缓饮为原则。
四、穴位按摩早知道
1、大椎穴:在颈部,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扭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上方凹陷处。用按揉法点按大椎穴1分钟,可借助烤灯的温热效应温通大椎穴,助力按摩效应。立秋过后天气多变,易患感冒,按摩大椎穴有助于防治感冒、改善落枕及颈肩不适等疾患。
2、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采用叩击法,取坐位,两膝自然分开,吸气于胸中,手握空拳,轻扣肺俞数十下,同时抬手用掌从两侧背部由上至下轻拍,持续约10分钟。除了可舒缓穴位周围的颈项拘急、肩背痛之外,还可以改善如咳嗽、气喘、感冒等肺系疾患。
3、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有热感,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或点按鼻翼两侧迎香穴20次;早晚各做1-2组。有疏散风热、通利鼻窍之功效,是治疗各种鼻部疾病之要穴。
4、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点按:用两手中指小力按揉穴位,每次按摩5分钟,早晚各一次;摩腹:双手叠加,按于关元穴所在区域,进行轻柔的顺时针打圈按摩。有培元固本、回阳固脱之功效。秋季常按摩关元穴,可收敛人体阳气,延年益寿、强身健体。
最后,我们将立秋后养生要法总结如下,送给大家:大暑散,立秋上,天高气凉人爽朗,莫急添衣,养生有道,静心安神莫急躁;多食酸甜,少食辛辣,润肺益胃易生津,多多运动,少少抽烟,健康常伴百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