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医疗保健
常规凝血功能检测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功能为手术前必查项目、血栓前检查项目及监控临床口服抗凝药物患者。患者住院做手术前,医生总会要求患者取血做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人体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当人意外受伤流血时,止血功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伤口而止血,避免血液大量丢失。当患者需要手术时,医师必须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如止血功能不健全,患者术中可能会大出血以至发生手术意外甚至死亡。

正常参考值:使用不同 试剂的参考区间可有差异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3.纤维蛋白原(FIB):2-4 g/L
4.凝血酶时间(TT):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主要临床意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或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 Ⅷ 或因子 Ⅸ 抗体等,且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也可延长;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INR 为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的缩写。INR 可有效监测使用抗凝药物的效果,例如华法林。INR值越高,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越长。当 INR 值高于 4.0 时,提示血液凝固需要很长时间,这可能引起无法控制的出血,甚至死亡。而INR 低于 2.0 不能提供有效的抗凝。健康成年人,INR 值大约 1.0;有静脉血栓的患者 INR 值一般应保持在 2.0~2.5 之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INR值一般应保持在 2.0~3.0 之间。
纤维蛋白原(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
凝血酶时间(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D-二聚体(D-Dimer):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主要应用在静脉血栓栓塞(VT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的诊断。增高: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也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


Copyright © 2020 rights reserved. 抚州市立医院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地址:抚州市临川区赣东大道421号 邮编:3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