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本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西柏坡乃至对于中国共产党,却是一个不平凡的“大日子”,74年前的这一天,刚刚在这里主持过七届二中全会的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13辆吉普和10部大卡车,告别这个小村,踏上挺进北平的征途。
人们也许不知道,在这个“大日子”里,毛主席在干什么。当天凌晨,毛主席批阅电报,阅改文件,一如平常工作到三时才睡下。23日上午,准备动身了,警卫员却在毛主席刚睡过的帆布躺椅上发现一本摊开的《甲申三百年祭》,毛主席要警卫员把摊开的这一页折起来,“我进了北平就要继续读”……
原来在这个普天同庆的“大日子”里,毛主席并没有激动得忘乎所以,而是冷静地再读《甲申三百年祭》——离开西柏坡这个最后一个乡村指挥部,意味着党即将“得天下”,坐江山,意味着党结束了在农村22年的艰苦转战,马上就要成为世界上最大人口国的执政党,意味着“万里长征”已经“走完了第一步”,在这宏伟建国大业的前夜,在这新旧历史的交替之日,党的领袖却夜不能寐,再读《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为郭沫若所撰,详尽描述了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打进北京,迅即又被赶出来,败退离京的惨重史实。党领导下的《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曾全文连载此书,而十天前刚出席会议的二中全会代表不少也得到了这本被毛主席称为“殷鉴不远”的教科书。毛主席躺椅上的这本,已经十分显旧并摺卷,说明领袖已经反复看了多次。
23日中午,车队就要启程,毛主席兴奋了,他对同行的周恩来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主席坚定地说了两遍:“退回去就失败了,我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就是“赶考”的来由。晚间车队经过长途跋涉到了唐县的淑吕小村,毛主席不及休息,找当地干部开了半夜的座谈会,讲的主要是“李自成”,讲这个用18年时间反明起义大获全胜,42天就被赶出北京的历史,“一是骄傲,二是腐败”。李自成推翻了皇帝,他自己做了皇帝。毛主席说,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农民起义军,我们进了北平,还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
3月23日这个“大日子”毛主席满脑子不是盛大的庆典,而是“赶考”的艰巨与李闯王的教训,其实不只这一天才讲,前一日就有北平市委来请示,“入城”那天要不要组织各界人民举行隆重的欢迎典礼。毛主席一听立即喝止,说如果搞这一套,我们第一场考试就失败了,就不及格!——“赶考”二字,在领袖心中已经深思多时,从两年前他55岁生日时,下达“决不允许给领导人做寿”的死命令,到一年前首发人民币时坚决反对将他的头像印在“华北币”上,在西柏坡等地指挥三大战役前后,毛主席的心中,就已经久久盘旋着胜利后的“赶考”啦!
“大日子”已经过去了74年,毛主席在3月23日这一天反复讲“赶考”的历史似乎也已经久远,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来讲这一天、讲毛主席躺椅上的这一本《甲申三百年祭》呢? 这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有言在先——中央离开西柏坡的55年之后,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在毛主席一行登上吉普车的村口,他再三说道,我们党的“赶考”远远没有结束,后来他又提出了今天“第二次赶考”的问题,希望引起全党的深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全党行将开展主题教育之际,我们回顾1949年3月23日,我们重温放在毛主席躺椅上的那本《甲申三百年祭》一点也没有过时,一点也没有失去它振聋发聩的意义啊!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