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党建专栏
红色故事——红旗不倒马头雨

溪马头山地区峰连嶂接,翼峙绵延层峦叠岭。这里保存多片原始森林,树葱郁芳草繁茂苍山如海,泉涧似练。这里留存的红色印记令人神往。

马头山位于闽赣边陲资溪、金溪、光泽、贵溪四县交接处,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交通闭塞、人烟稀少。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国民党反动当局鞭长莫及的统治薄弱地区。中央苏区失陷后,红军主力被迫转移,留下的红军转入深山老林坚持游击斗争。从1934年10月至1937年9月,马头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上老区群众基础,这里成了闽北和赣东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从这里走出4位开国将军:饶守坤中将、陈仁洪少将、刘文学少将和谢锐少将。

至今在马头山,仍可寻觅到当年红军游击队与敌清剿队交火的战场,游击队走过的崎岖小道和宿营地、窝棚等;还可在下张、斗垣、昌坪、塘边、姚家岭等山野村落,探访到一些年长老表哥,听他们娓娓讲述游击队的动人故事。前些年,资溪县党史工作者还有幸采访到健在的游击队老队员,他们回忆峥嵘岁月,细述在马头山一带转战山林,得到当地群众无私援助的历历往事。

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当局调集多个师和地方保安团,从政治、军事、经济上三管齐下,加紧对闽赣边区游击队的清剿。施行移民并村毒计,放火烧毁小村庄,强迫村民下山;实行计口售盐等苛政,企图切断游击队同群众的联系,饿死困死游击队。

游击队处于常人难以想象的绝境之地。当年在马头山游击区担任中共资光贵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的鲍永泉回忆:我们那时所经历的艰苦,是常人所未经历过的极其艰难活;吃过的苦是常人所未尝过的苦滋味!严冬饥寒交迫,盛夏酷暑蚊叮虫咬,经常断炊挨饿、生病缺医少药,只能硬撑苦熬……

红军根植于老区人民。面对敌人严酷的清剿封锁,许多村民宁可自己挨饿,也冒着杀身之祸,想方设法接济游击队他们起先用竹筒装米和盐上山,放在约定地点让游击队来取。后来敌人查得紧,改成带腌咸菜,甚至将浓盐水浇湿衣服穿着上山许多村民穿鞋上山,到山上就把鞋脱下,留给游击队员;许多在深山种香菇的香菇客,常常留游击队员在菇棚过夜,帮助打探敌情。树村横坑老乡翁先贵,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叫翁梅儿,常常给游击队挑担送饭,爬竹山、过小河,专拣偏僻小路走,时刻防备敌人尾随探跟。

1937年秋的一天,金资贵特区谢忠厚等20余名游击队员,转移到资溪上源村的一个山沟里休息。由于连日的行军跋涉,疲劳至极,一躺下就都睡着了。突然,国民党清剿队包围了村子,村民被困出不来,游击队员处境十分危险。危急关头,一位房屋靠着山榜的老乡从后窗爬出,疾步跑到村后给游击队报信,不料在路上被毒蛇咬伤,他咬牙忍着剧痛一瘸一拐地赶到游击队驻地报信。

一次,鲍永泉带领游击队在翁家山后露宿,保安团突然包围了村子,把一位姓王的老乡抓去,威逼他说出游击队踪迹。王姓老乡任凭团丁施用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酷刑,始终不开口。这位老乡被抬回家时,已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雪压劲松挺,霜袭枫叶红。处于极其艰苦的游击战环境中,更加凸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以黄道为首的闽北区委领导下,马头山游击区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成立资光贵中心区委、抚东特委、资光贵中心县委,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游击队派代表下山与资溪县国民党当局谈判。之后,在抗日救亡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党组织和游击队发动群众,同国民党顽固派斗智斗勇。吴先喜、黄立贵、叶金太、张祥寿、邱祖明、胥有福、杨凤来等共产党人先后英勇牺牲,革命红旗却一直立高扬,最后迎来新中国的灿烂曙光。

 

资溪马头山


Copyright © 2020 rights reserved. 抚州市立医院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地址:抚州市临川区赣东大道421号 邮编:344000